职业教育宣传月专栏

孙春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党中央批准,今天我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这次会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召开,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专门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刚才进行了学习传达。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更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职业教育,审议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多次到职业学校视察指导,对职业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战略定位上,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发展方向上,要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提高层次和水平,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体制机制上,明确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工作要求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了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克强总理多次研究职业教育改革举措,部署高职院校连续三年扩招百万,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等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关于强化类型特色、完善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提交这次会议讨论。会上,有关地方、部门和企业将交流经验体会。希望大家集思广益,理清思路和重点,落实各项任务要求。下面,我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需要,与时俱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革命战争年代,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数十所职业教育性质的军工、通讯、医疗、农业等学校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战争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确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支撑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改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为各行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有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是颁布“职教20条”,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启动一批改革试点,推出一批扶持政策,一些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各地各部门和职教战线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推动发展,职业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遴选197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实施“双高计划”,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推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推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连续两年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一批优质高职学校新生录取分数超过普通本科控制线。2020年应届高职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84.23%,分别高于本科、研究生6.5和1个百分点。

二是专业布局持续优化。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开设 1300多个专业、10万多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完善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合并、撤销相关专业50%以上,大幅增加产业和民生急需的专业,制造业重点领域专业点增加21%,“一老一小”相关专业布点近2100个,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改革试点深入推进。27所职业大学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局限。“1+X”证书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开发了464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落地运行,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布局建设21个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2400多家国家、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在培养体系、办学模式、选拔评价等方面的类型特点更加鲜明。

四是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职业教育法》时隔25年后进行修订。各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创新完善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去年全国职业教育总投入5000多亿元,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税费优惠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各地围绕区域发展和产业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出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是国际影响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扩大开放、“一带一路”倡

议和国际产能合作,在国外独立举办职业教育学校,依托国外学校建立17个“鲁班工坊”,制定建设规程、工作办法和评审标准,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在 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涉及高铁、经贸、旅游、航空等领域,为各国学员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发展机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职教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深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之举。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升西降”的大趋势加速演进,美西方对我进行全方位遏制打压,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深刻变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越来越成为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我国的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但整体技能素质还有待提高。我国有近9亿劳动者,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占 6%,而劳动生产率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最直接、最基础、最高效的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进而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安全性和影响力。

第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面临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服务业也将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但劳动人口的素质、结构还难以适应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提升劳动者职业适应能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初步测算,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 3000 万人,服务业缺口更大,仅家政、养老领域至少需要 4000 万人。这既是需求,也是潜力。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推动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技能型社会,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这些目标,归根到底要发挥教育功能,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学前教育加快普及普惠,三年毛入园率 85.2%;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发展,巩固率达到 95.2%;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毛入学率 91.2%;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 54.4%,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也要看到,我国教育仍然面临结构性矛盾,办综合性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学生都希望上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名校”,而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结构是多样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人人都是研究型人才,更多的还是需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福建视察时指出,“发展应用型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和技能,培养有创造性的人和技能”。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正确区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功能,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不同类型教育配套衔接,构建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发展职

业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当前,“三教”改革、产教融合、书证融通等政策举措正在落实过程中,办学体制、育人机制、考试评价等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要以系统观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项政策举措更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次提交大会讨论的文件,围绕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确了思路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会议讨论修改后将以中办、国办名义下发,要抓好贯彻落实。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总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类型教育基本定位,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突出教师素质、教材改革、教法创新重点,聚焦人才培养、办学体制、考核评价、保障机制,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里我强调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

我国有职业院校1.13万所、在校生3088万,规模居世界前列,但质量还参差不齐,主要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和学校用办普通教育方法办职业教育,导致办学方式、育人模式、评价体系等出现偏差。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路和定位。

一是职业教育是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区别。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从学前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进行分类教育。普通教育以学科知识分类为起点,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开展教学;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分类为起点,针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特点开展教学。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清晰合理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衍生品”。“职教 20条”出台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已成为共识,但应该具有怎样的类型特征和规律要求,各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实践中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职业学校按照普通教育开展教育教学,办学封闭,对产业和市场变化反应滞后,根源上也是没有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材、课程必须对接市场需求、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是“双师型”,学生强化实习实训,教学采取模块化、项目制、情景式等方式,学校里老师教学生、企业中师傅带徒弟,这些都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要纵向贯通、自成体系,也要和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协调发展。

二是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职业教育起源于古代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把技能传承下去,这是典型的实践教育。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技能传承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但不变的是,技能培养必须在实践中学习、磨练,这是客观规律。过去,很多职业院校教学上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于生产生活实践,导致学生毕业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针对这种情况,“职教20条”提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实践证明,越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越接近生产一线、越接近实际操作过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就越高。要把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改革教学教法,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

三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特定职业或岗位培养人才。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招生数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就上升约0.5 个百分点。2020年高职扩招中,社会生源有37.1万人,为退役军人、企业在职员工等提升就业能力创造了条件。就业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优化调整层次、布局和结构。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职业院校对产业发展、市场人才需求研究不够,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调整不及时。不少地方反映,受办学经费、资源条件等影响,学校更愿意办低投入的服务类、文科类专业,对培养成本高的制造类、工科类紧缺专业产生挤出效应。要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动态调整专业目录,通过差异化投入、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鼓励学校更多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多样,有应届生、往届生,还有一些社会生源,基础和需求各不相同。目前,学校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中职、高职专科、本科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但学校层级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衔接还不够,存在重复、脱节问题,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也不清晰。下一步,不仅职业学校体系要贯通起来,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有机衔接。中职要继续巩固基础地位。现在全国有 9865 所中职学校,空、小、散、弱问题突出,半数左右的学校达不到标准。要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校园土地置换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各省要加强统筹、分类指导,不同地区不同侧重,总体保持职业中等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职要提质培优。2019年、2020年高职分别招收 529.6万、570.6万人,其中40%多是中职毕业生升入的。高职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必须牢牢把住质量关,实施好“双高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内涵发展,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本科职业教育要稳步发展。目前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刚刚起步,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质量关,确保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必须是优质职业院校。工作中要注意把握节奏,切忌一哄而上,成熟一个审批一个,新设置的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类型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学校名称不变。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有不同的定位,不能贪大求全、盲目追求升格,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闽江学院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思路,根据自身优势、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办出特色和水平,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把过去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分别编制专业目录变为一体化设计。下一步,要制定配套专业教学标准,推动各级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衔接,不断完善“五年一贯制”、“高本贯通”等培养形式。“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是近年来职业学校积极探索的成果,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形成综合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X”证书制度是重要的改革举措,要把住质量关,完善认证管理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决不能给学生搞强制摊派,对乱培训、滥发证的评价组织坚决予以清退,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要建好国家“学分银行”,推动各种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转换,为终身学习提供机会。

需要强调的是,立德树人是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突出培养实践能力,但决不能忽视育人本质。现在,职业学校重技轻德的问题比较突出,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还不高,很多学生甚至有自卑感、挫败感。和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

第三,健全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行业领域的

教育,没有各方面的参与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近年来,有关部门在产教融合企业培育、共建实训基地、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作用还不明显,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从各地各校反映看,主要涉及两大类问题:

第一类是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突出表现为“校热企冷”,合作层次低、表面化,原因包括“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涉及办学性质、产权归属、法人治理结构等还没有解决。下一步,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要继续抓好激励政策落地,在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办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投入,可按规定享受教育附加抵免等支持政策。各地各校千差万别、企业诉求也多样,不可能指望国家层面“一个政策包打天下”。各地各校要围绕企业需求,善于用市场机制,探索互利共赢的办法,包括联合办专业、办二级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还可以采取职业教育集团的形式,总的就是要因地制宜。在校企合作中,不能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也不允许向学生违规收取实习实训费用,发现了坚决查处并进行通报。

第二类是行业企业单独办学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职业院校多数由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举办,遍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等22个部门和系统,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生产一线,针对性很强。随着国企剥离办社会职能,企业办职业教育越来越少。“职教20条”提出要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注重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有传统、有优势,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至关重要。国资部门要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纳入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指标。对不同部门、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只要符合职业院校办学的国家标准,都要予以承认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财政经费要积极支持校企合作,对参与办学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这样也可以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矛盾问题,形成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有序吸引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来华合作办学,在“留学中国”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设置职业教育类别,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第四,改革选拔评价制度。选拔评价是指挥棒。近年来,各地在考试招生、技能评价等方面,探索了一些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选拔评价办法,但相比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评价还没有形成体系,需要深化选拔评价机制改革,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考试招生方面,职业教育应该有一套符合类型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职教高考是职教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探索了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综合评价、贯通培养、免试入学等方式,效果是好的,但还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这项改革还在试点,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受教育状况,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职业院校更多招收高职院校毕业生,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适合的入学方式。还可以给一些拔尖人才开辟特殊的就学渠道,比如,对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获奖的优秀选手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有支持他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政策举措。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招生对象有一定交集,要稳妥推进职教高考改革,兼顾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不能变成鼓励升学,甚至借道职教高考去上普通本科。

在考核评价方面,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等,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质量年报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质量统筹监管的力度,引入第三方开展评价监测。教育部要定期组织质量年报的审查和抽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在社会评价方面,要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这是各方面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必须不折不扣抓好政策的落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的通道,使其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着力解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五,强化政策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历史欠账多,办学基础薄弱。各地各部门要从人财物、软硬件等方面健全机制,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时间长、实践环境要求高,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办不好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

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2019年,全国职业教育总投入首次突破5000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10,规模是不小了,但增速仍然低于全国教育经费增长水平,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现在,一些省中职生均拨款标准偏低,高职生均经费虽然各省都达到了1.2万元的标准,但有的地方没有足额保障,把学校上缴的学费收入、社会服务收入等冲抵生均经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各地要结合实际,逐步提高中高职生均拨款水平。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现在高职专任教师缺口达25.5万,很多院校反映,受学历、职称、身份等限制,很难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骨干担任“双师型”教师。教育部、人社部要坚决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通过绩效工资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加入职业教育。要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好一批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要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信息化是职业教育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各地各部门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推出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批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地各部门都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制定具体方案,列出任务清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教育工作全局中谋划和推进,认真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吸引全社会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党政负责同志要关心重视职业教育,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积极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要选优配强职业学校书记、校长,赋予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和责任,鼓励他们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更好带领学校发展。

二要压实各方责任。职业教育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加强统筹。教育部要落实对职业教育工作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责,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人员配备等方面拿出具体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扎实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职业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三要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专题报道、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

开展深度解读,准确向社会传递党中央、国务院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重大举措,挖掘宣传基层组织和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引导激励全社会支持、参与职业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职业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分享到:
最新动态